close
《跨越星海》
訊號嗶嗶作響,線路閃爍更改修正路線,地球上隔著太平洋的日本與澳洲,雙方的宇宙中心人員,既緊張又興奮地交談,手指在鍵盤上忙碌著。
各地對天文有興趣的教授與學生們急著在網上交換意見,眼光不時瞄向畫上紅圈的日曆,2010年6月13日,日本時間深夜。
漫長漂浮的七年旅程,終於即將結束,帶著採集的岩塵標本與許多傷口,揹著幾片殘舊毀損長相一如翅膀狀的隼兒,疲憊不堪默默嘆息想著。
她的生命將走到盡頭,不過她體內所攜帶最重要的採集膠囊卻會先離開,事實上那也是她存在的唯一理由,她的任務與使命。
蔚藍的星球就在眼前,進入那層白色薄霧前,必須先釋放膠囊,回線管路指令不住催促叮囑。
她忍不住想起,最早,他們也是用這樣熱情的聲音,只不過那是鼓舞她。
其實,實際上她還多活了三年,最早,他們的指令是四年,往來六億多公里的旅程。目標是位於地球內側軌道和火星外側軌道的奇怪小行星—Itokawa—那甚至不是一顆圓滾滾的星球,一如她在旅程中見到的各種大星球們。
第二次嘗試降落才成功讓膠囊採集到Itokawa的氣體與岩石,正打算啟程時,沒想到那些讓她有精神的東西忽然逐漸消散。
有一段日子她幾乎半飢餓的茫然渡過,默默飄移在一片無聲漆黑的空間裡。
那時,她曾經想過,這樣也沒什麼不好,或許,可以去到很遠呢?
沒多久,那些聲音又找到她吵醒她,督促她乖乖聽話往回走。
她沒有選擇的權力,那,是她的宿命。
繼續半飢餓的往回走,在幾億公里間像爬行一樣的緩緩逐寸挪移,照著體內不時更改的命令,修正路線。
逐漸接近那顆蔚藍星球時,部份翅膀再也承受不起,失去功能,頹喪掛在她的背上,三片翅膀只剩下一片能推動飛行。不過,她已經回到那些聲音最早為她訂下的路線,努力撐著用殘餘的氣力往前。
偶爾,她可以聽見那些聲音既興奮又歡喜的語調。
蔚藍的星球在眼前,逐漸逐漸擴大的藍與大塊大塊浮動的白。
忽然一種莫名強勁的力道將她往前拉扯,時間到了,她輕輕吁出一口氣,依照指令推開體內膠囊。
她疲倦閉上眼睛,微笑,任務完成。終於,可以永遠,永遠休息。
跨海兩國的宇宙中心裡發出暴雷似的歡呼響聲,「成功了!成功了!」,所有人的眼光挪移緊盯著電腦螢幕追蹤的小黑點,使用國際連線不住急速交降落地點與意見。
偏僻的小鄉間。
小男孩輕輕推著同床熟睡的母親,「媽媽,媽媽,我剛才看到流星了!像火一樣,好亮好亮!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備註:
日本宇宙中心在2003年五月發射小型宇宙探查機—Hayabusa(「隼」),前往位於地球內側與火星外側軌道的小行星Itokawa探測,順便採集上面的塵岩標本。倘若Hayabusa成功回歸地球,會是世界第一次成功採集回來的探查機,或是更正確點說,這架探查機所攜帶的膠囊,而不是探查機本身。
在進入大氣層時,探查機會先將膠囊發射出去,經過計算,將於6/13日日本時間夜晚11點墜落於澳洲。
至於這架探查機,會因為穿越大氣層的速度造成的摩擦引起燃燒,成為一團火球消逝。
訊號嗶嗶作響,線路閃爍更改修正路線,地球上隔著太平洋的日本與澳洲,雙方的宇宙中心人員,既緊張又興奮地交談,手指在鍵盤上忙碌著。
各地對天文有興趣的教授與學生們急著在網上交換意見,眼光不時瞄向畫上紅圈的日曆,2010年6月13日,日本時間深夜。
漫長漂浮的七年旅程,終於即將結束,帶著採集的岩塵標本與許多傷口,揹著幾片殘舊毀損長相一如翅膀狀的隼兒,疲憊不堪默默嘆息想著。
她的生命將走到盡頭,不過她體內所攜帶最重要的採集膠囊卻會先離開,事實上那也是她存在的唯一理由,她的任務與使命。
蔚藍的星球就在眼前,進入那層白色薄霧前,必須先釋放膠囊,回線管路指令不住催促叮囑。
她忍不住想起,最早,他們也是用這樣熱情的聲音,只不過那是鼓舞她。
其實,實際上她還多活了三年,最早,他們的指令是四年,往來六億多公里的旅程。目標是位於地球內側軌道和火星外側軌道的奇怪小行星—Itokawa—那甚至不是一顆圓滾滾的星球,一如她在旅程中見到的各種大星球們。
第二次嘗試降落才成功讓膠囊採集到Itokawa的氣體與岩石,正打算啟程時,沒想到那些讓她有精神的東西忽然逐漸消散。
有一段日子她幾乎半飢餓的茫然渡過,默默飄移在一片無聲漆黑的空間裡。
那時,她曾經想過,這樣也沒什麼不好,或許,可以去到很遠呢?
沒多久,那些聲音又找到她吵醒她,督促她乖乖聽話往回走。
她沒有選擇的權力,那,是她的宿命。
繼續半飢餓的往回走,在幾億公里間像爬行一樣的緩緩逐寸挪移,照著體內不時更改的命令,修正路線。
逐漸接近那顆蔚藍星球時,部份翅膀再也承受不起,失去功能,頹喪掛在她的背上,三片翅膀只剩下一片能推動飛行。不過,她已經回到那些聲音最早為她訂下的路線,努力撐著用殘餘的氣力往前。
偶爾,她可以聽見那些聲音既興奮又歡喜的語調。
蔚藍的星球在眼前,逐漸逐漸擴大的藍與大塊大塊浮動的白。
忽然一種莫名強勁的力道將她往前拉扯,時間到了,她輕輕吁出一口氣,依照指令推開體內膠囊。
她疲倦閉上眼睛,微笑,任務完成。終於,可以永遠,永遠休息。
跨海兩國的宇宙中心裡發出暴雷似的歡呼響聲,「成功了!成功了!」,所有人的眼光挪移緊盯著電腦螢幕追蹤的小黑點,使用國際連線不住急速交降落地點與意見。
偏僻的小鄉間。
小男孩輕輕推著同床熟睡的母親,「媽媽,媽媽,我剛才看到流星了!像火一樣,好亮好亮!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備註:
日本宇宙中心在2003年五月發射小型宇宙探查機—Hayabusa(「隼」),前往位於地球內側與火星外側軌道的小行星Itokawa探測,順便採集上面的塵岩標本。倘若Hayabusa成功回歸地球,會是世界第一次成功採集回來的探查機,或是更正確點說,這架探查機所攜帶的膠囊,而不是探查機本身。
在進入大氣層時,探查機會先將膠囊發射出去,經過計算,將於6/13日日本時間夜晚11點墜落於澳洲。
至於這架探查機,會因為穿越大氣層的速度造成的摩擦引起燃燒,成為一團火球消逝。
全站熱搜